top动画
资讯内容
更多>>
保护石刻用纳米技术 现代高科技让文物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 2013-08-28

       从古崖居到太庙金水桥,再到历代帝王庙,北京文物部门在坚持按照传统工艺施工的基础上,谨慎使用了多项现代科技实现了既定的文物保护目标。此外,北京还建立了文物保护方面的实验室,并将陆续采用一些高新技术装备、手段,为北京的文物保护事业保驾护航。
   传统方法不行才动用高科技
  据市文物局文保处王玉伟处长介绍,目前高科技应用于本市文物保护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在文物本身或者文物所在地的结构上进行加固,比如在古崖居崖顶裂缝的加固工程。二是采用其他领域内的科学保护的方法,比如修复太庙前的金水桥上的汉白玉栏杆。三是对彩画的做旧工艺上采用化学材料,比如历代帝王庙修缮时,并没有把所有的彩画都修得金碧辉煌,而是重新做出旧的效果,与部分保留下来的旧彩画相比。四是使用现代化的仪器,如勘测长城时使用GPS测量仪等。五是对传统的木结构使用的木材广泛进行防糟朽处理。从实施的例子来看,效果比较令人满意。比如戒台寺,如果不采用现代工程里的技术遏止山体继续滑坡,将对古建筑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记者了解到,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对采取新方法十分谨慎。使用现代科技有两个前提,一是用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消灭真菌、治理岩体变动。二是解决传统作法中存在的缺陷,比如彩画中曾使用的一种胶矾水有剧毒,现在就找到了代替的新材料。
  保护石刻拟采用纳米技术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专门成立了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实验室,开展全球首个试图探索利用纳米技术对石刻文物进行有效保护的课题研究。
  在纳米试验工作室,一排排手掌大小的青石、汉白玉、花岗岩、石灰岩有序地排列着。实验室负责人朱一青把一滴水滴上一块长条花岗岩上,水迹在表面形成一个圆形的水珠,凝滞不渗。而滴在旁边的一块花岗岩上,水在瞬间就被完全吸收了。两块花岗岩的材质完全一样,不渗水的那块刷过一层纳米保护材料。
  实验室一角还有几台不锈钢实验箱,他们收集的石块标本就在这里进行“催老”,如耐气候实验箱的光谱与太阳光相近,还有淋水设备,能够模仿自然条件下的光照和下雨,石块放在这里1000个小时,就相当于在自然条件下日晒雨淋了15至20年。
  据介绍,这个实验室设备投资30万元,目前其投资已达100万元。实验室负责人朱一青告诉记者,根据石刻文物材质、存放环境不同,他们制定了表面加固性能、防风化性能等13个技术指标进行实验。据了解,该方法可以渗透石质文物内部20毫米左右,比现有的2毫米高很多,同时,文物的整体表面载重量加重不到千分之二,不会改变石质文物表面的外观。目前该方法正处于室内切片实验阶段,待今年9月经科委批准后,再运用到全市的石质文物保护中。
  课题负责人朱一青解释,之所以采用纳米技术来保护石质文物,是想达到一种预防式保护的现代理念。
  700刀宣纸吸出石材盐分
  2004年,为解决太庙金水桥自建成600年来的风化和酸雨腐蚀问题,太庙前的7座金水桥上涂了一层有机硅材料———SI98,以增强石质文物的憎水性和固化力。SI98在此之前已经在法海寺、天坛和北京其他一些古建筑的石质文物保护中使用过。
  在施工中,为了弄清楚石材的成分,工作人员采集了风化程度不同、带有黄斑的5个石质样本,送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作了含盐量检测和阴阳离子色谱检测。通过检测发现,含盐量的多少,是金水桥上314块栏板和望柱风化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为此,施工工人买了700刀宣纸,捣成纸浆,然后将纸浆糊在金水桥的栏板和望柱上,等待宣纸自然风干。在宣纸干燥的过程中,就把石材中的盐分吸出来了。
  而从首都博物馆传来的消息说,新馆将投入2900万元筹建拥有大量现代化监测、修复设备的文物修复保护中心,除为馆藏文物提供有力的收藏和防护保障外,还将成为全市乃至国内文物藏品的保护、修复及研究中心。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bottomleft

版权所有富平县宫里镇华星石刻工艺厂  
: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石刻园    备案号: 陕ICP备19022863号
电话:13572313111   传真:0913-8790555   E-Mail:dxzhaomin@126.com